愛琴文明-米諾斯與麥錫尼文明
大約在西元前三千年左右, 希臘開始進入了青銅器時期, 在今天的希臘南邊的伯羅奔尼薩半島(Pelopónnisos)及愛琴海域上,發展出許多燦爛的文明, 其中最著名的兩個文化, 就是早期的米諾斯文明(Minoan Civilization) 及晚期的麥錫尼文明(Mycenae Civilization).

 
米諾斯文明集中在今天的愛琴海上的克里特島, 大約西元前3000年到西元前1500年左右, 在希臘的詩人荷馬的史詩奧德賽(Odysseia)中記載著曾有一個統治克里特島的強盛王國的統治者米諾斯(Minos), 二十世紀初在克里特島上發現了數個大小不同的建築, 其中一個建築據考古學家考證, 是米諾斯的王宮, 因此, 這一系列在克里特島上的建築, 統稱為米諾斯文明




 
(在克里特島上的米諾斯的王宮; 取自Wikipedia)
 
米諾斯文明的一大特色, 就是在牆上或是容器上會使用彩色的繪畫, 繪畫的主題以日常生活所見的動植物為主, 較為具題, 但晚期則逐漸轉變為自然形狀的抽象圖案, 另外, 米諾斯文明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文字, 雖然現在仍無法解出這些文字的意義
 




(米諾斯文化石板上的彩色圖案文字, 取自wikipedia)
 

由於愛琴海的島嶼, 包括克里特島, 大都是火山形成的地型, 西元前1500年左右, 連年發生的火山爆發及引發的地震, 重創了米諾斯文化, 直到西元前1400左右, 為於北方伯羅奔尼薩半島上日漸強盛的麥錫尼文明, 征服了這些島嶼, 米諾斯文明於是衰落
 

西元前1600年左右, 一個新的文明在伯羅奔尼薩半島興起, 此一時期的城市, 現存的最大遺跡是位在伯羅奔尼薩半島上的麥錫尼城, 因此稱為麥錫尼文明,

 
在荷馬的史詩奧德賽中提到, 這一時期, 伯羅奔尼薩半島上建立了許多小型的城市, 麥錫尼城征服了其他城市, 另外, 麥錫尼文明使用不同於之前的米諾斯文明的文字, 這種文字目前已經可以解讀, 考古學家解讀結果發現, 麥錫尼文明其實在荷馬的史詩伊利亞斯(Iliás)中已經提過, 同一時期在土耳其安納托利亞高原上的西台王國(點這裡可以看土耳其之旅中關於西台王國的遊記) 的遺跡發掘的文獻中也提到了這個在伯羅奔尼薩半島上的文明: 麥錫尼

 
麥錫尼文明的主要特色, 就是開始使用了銅器以外的貴金屬做裝飾或墓葬, 最有名莫過於麥錫尼國王阿加門農(Agamemnon)的黃金面具
 



(在希臘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阿加門農面具)
 

豐富的墓葬文物, 及圓頂式的墓建築, 是麥錫尼文明的獨特之處, 可以在麥錫尼文明的遊記中見到, 另外, 與米諾斯文明相比, 麥錫尼文明的壁畫較不精緻, 麥錫尼文明也有較多的武裝衝突, 所以在出土的文物中, 也可以發現許多的武器









 

(麥錫尼文明的墓葬文物)
 





(麥錫尼文明的武器)
 

麥錫尼文明也是希臘已知文明中, 最早有人民階級制度的文明, 在麥錫尼文明中, 皇族及平民階級分明, 在麥錫尼城中, 也可以見到居住環境的差異, 這一部份跟南美秘魯的馬丘比丘城市相似(麥錫尼城的遊記; 馬丘比丘的遊記)


公元前十一世紀, 希臘北方及海上來的數個外族入侵, 包括多立安人, 及弗黎基亞人, 再加上長期的階級制度, 造成底層的平民反抗, 導制了麥錫尼文明的滅亡

 
從西元前十一世紀開始, 此時的希臘像是一個被世人遺忘的年代, 完全沒有任何的文物及史料的記載, 稱為黑暗時期, 黑暗時期持續到西元前八世紀, 古典希臘時期的開始, 才又在歷史洪流中流下不可抹滅的傳奇.

 
古希臘城邦: 雅典與斯巴達的黃金年代
從西元八世紀開始, 為於愛琴海延岸(包括今天的希臘, 土耳其的海岸)以及伯羅奔尼薩半島上, 發展出許多大小不同的城市國家, 稱為城邦, 某一些城邦中掌握土地的人成為統治的階層, 統治階層中又慢慢發展出由一人對於國家進行直接的統治: 僭主政治
 

不同的城邦逐漸發展出不同的政治制度, 比如說在伯羅奔尼薩半島上的斯巴達, 徹底執行了寡頭政治, 就是由一群佔少數的貴族掌權, 由國王統治國家, 控制了佔大多數的奴隸

 
而雅典這個城邦, 則是推翻了他們的僭主, 開始實施民主的議會制度, 全民(女人與奴隸除外)會聚集在Agora(議會場), 定期的討論不同的政策, 為了避免寡頭或是僭主政治的發生, 每隔幾年會進行一次聚會, 由平民在陶片上寫下欲放逐的政治人物(通常是放逐取得權力的政治人物, 以避免僭主的產生), 最高票者就被放逐到雅典城外十年, 不得回到雅典參與政治









(在雅典的Ancient Agora中展覽的陶片放逐法使用的陶片, 古希臘人在上面寫上了名字)
 

雅典和斯巴達, 是當時希臘兩個最大的城邦, 除了政治制度的不同, 軍事上也各有擅場, 雅典靠海, 海軍是主要保衛國家的力量, 也有著較繁榮的貿易制度, 斯巴達所在的伯羅奔尼薩半島是多山的地區, 所以斯巴達是以陸軍見長, 另外, 斯巴達也有著較為嚴明的軍事訓練, 所謂斯巴達式的教育, 就是指這種嚴厲的軍事訓練

 
波希戰爭: 馬拉松戰役與溫泉關戰役
當時古代近東最大的國家, 就是由兩河流域東部發展起來的波斯王朝, 波斯王居魯士一世將他的觸角伸展到小亞細亞的愛琴海延岸, 開始佔領這附近的希臘城邦, 當時的居魯士認為, 若要成功的統治愛琴海延岸, 必先戰勝城邦中最大的兩個國家: 雅典及斯巴達, 於是開始了之後歷代的波斯王與希臘的戰爭, 稱為波希戰爭
 




(波希戰爭前波斯的疆域: 綠色的部份就是波斯)




(波希戰爭時馬拉松城的位置)


波斯與希臘間的主要戰爭總共有兩次, 第一次戰役發生在西元前460年雅典北方的馬拉松(Marathon)平原上, 波斯的陸軍節節勝利, 從小亞細亞, 色雷斯, 推進到雅典北方, 在馬拉松平原上, 波斯的兩萬五千大軍, 對上雅典少於一萬人的正規軍, 但是因為戰術的正確, 雅典使用了包圍戰術, 將精銳部隊置於兩翼, 當波斯部隊衝鋒時, 雅典部隊由外往內包圍, 被包圍的波斯部隊於是節節敗退



 
(馬拉松戰役的戰鬥模擬圖, 藍色為波斯軍, 橘色為雅典軍, 圖片引用自Wikipedia)
 

雅典在這場戰爭中贏得了不可能的勝利, 其中一位戰士Pheilippides立刻奔跑了四十二公里回到雅典城傳播這個喜訊, 因此現代的長跑定名為馬拉松, 路程則是四十二公里.

 
第一次波希戰爭後, 波斯的皇帝大流士逝世, 大流士的繼位者薛西斯一世仍欲佔領希臘, 西元前480年, 薛西斯一世率領30萬大軍及海軍向希臘進攻, 希臘的城邦這次組成了聯軍對抗, 波斯軍隊先遇到的是斯巴達的軍隊, 斯巴達國王列奧尼達一世(Leonidas I)率領精兵三百人退守在一個易守難攻的隘口:溫泉關(Thermopylae), 波斯的軍隊被圍困在這裡長達三天, 直到一個當地的居民帶領波斯軍隊繞到斯巴達軍隊後方, 最後將斯巴達軍隊殲滅, 斯巴達國王也因此犧牲, 雖然最終是以斯巴達失敗收場, 但斯巴達的死守溫泉關, 帶給雅典的軍隊有更多的時間準備, 使得之後在雅典的海戰, 希臘軍隊能夠再佔上風, 這個可歌可泣的溫泉關之役, 被拍攝成著名的電影: 三百壯士




(三百壯士的電影宣傳海報)
 

溫泉關之役後, 波斯軍隊長驅直入, 直達雅典, 但雅典城內卻是一座空城, 早已徹離的雅典軍隊, 於是使用海軍包圍, 將波斯軍隊打敗, 稱為薩拉米斯戰役戰役(Battle of Salamis)

 
伯羅奔尼薩戰爭: 希臘與斯巴達領導權爭奪戰
兩次波希戰爭之後, 波斯損失慘重, 終於退出愛琴海沿岸, 而雅典因為打贏海戰, 建立了在希臘城邦中的領導地位, 許多愛琴海沿岸的城邦, 紛紛歸順雅典, 於是這些城邦建立了同盟關係, 稱為提洛同盟(Delian League), 提洛同盟的國家, 都實行與雅典一般的民主制度

 
南方伯羅奔尼薩半島上的斯巴達因為不願眼見雅典日益強大, 成立了一個與提洛同盟相抗恆的伯羅奔尼薩同盟(Peloponnesian League), 伯羅奔尼薩同盟的城邦大都是在伯羅奔尼薩半島之上, 實行與斯巴達類似的寡頭政治, 也就是政治權力集中在數位貴族之上

 
因為伯羅奔尼薩同盟下的小城邦發生貴族與平民間的內戰, 雙方各自向斯巴達和雅典求援, 於是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薩同盟和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發生戰爭, 幾乎整個希臘半島及愛琴海的國家都捲入, 被稱為古代的世界大戰.




 
(伯羅奔尼薩戰爭發生前, 提洛同盟與伯羅奔尼薩同盟城邦的位置圖, 紅色的是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 藍色是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 灰色的是中立國, 圖片取自Wikipedia)
 

戰爭前期雙方勢均力敵, 然後到了後期, 雅典的議會決定派出軍隊遠征義大利的西西里島, 以增加補給的資源, 然後, 這卻是一個錯誤的決策, 分散了雅典攻擊的力量, 於是到了戰爭的後期, 雅典漸漸失去主導戰爭的能力, 提洛同盟的城邦一個一個被征服或是退出聯盟, 終於在西元前404年, 雅典被斯巴達征服, 雅典的民主政治結束, 提洛同盟被解散, 斯巴達成為希臘最強盛的國家

 
馬其頓的興起: 希臘化國家的建立
在伯羅奔尼薩戰爭後, 斯巴達獲得了短暫的勝利, 但很快地, 其他的希臘城邦又開始爭奪領導權, 位於北方
的馬其頓, 是個中央集權的國家, 穩定的政治制度及強盛的國力, 使得當時的馬其頓的國王腓力二世(Philip II)佔領了希臘北部的城邦, 並出兵與雅典及底比斯兩大城邦發動戰爭並戰勝他們, 建立了一個除了斯巴達外其他希臘城邦都參加的同盟,並被推舉為同盟的領袖



 
(亞歷山大出生地: 馬其頓的首都佩拉的亞歷山大壁畫)
 
然而, 正當腓力二世完成統一希臘的大業, 準備揮軍攻打波斯時, 卻遭到了暗殺, 於是他的兒子亞歷山大一世(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亞歷山大大帝)接手, 開始了東征的旅程, 波斯在被希臘在波希戰爭中打敗後, 國力大不如前, 亞歷山大的馬其頓軍隊是一隻訓練有素的勁旅, 因此很容易的在東征的過程當中征服了小亞細亞, 中東, 兩河流域, 埃及, 直到印度河流域, 西元前323年, 東征過程中的亞歷山大因病逝世, 亞歷山大留下了龐大的希臘王國, 不僅是將馬其頓的疆域, 推進到中亞, 也將希臘的文化, 由地中海推向了全世界
 




(紫色的部份是亞歷山大帝國在世界上的位置)

 
亞歷山大死後, 國家被四個部下瓜分, 成立了四個國家: 分別是在希臘半島上的卡山德王國(及之後的馬其頓王國), 小亞細亞西部的安提阿王國, 中亞, 中東, 及小亞細亞東部的賽琉古王國, 及埃及的托肋密王國, 這些王國的領袖都是希臘的將領, 並且將希臘的文化深殖當地, 因此被稱為四個希臘化王國, 詳細關於希臘化王國的歷史, 請參考之前的土耳其歷史篇的介紹



 
(希臘化王國的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