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的歷史起源於公元前三世紀的戰國時代, 當時各個國家之間彼此戰爭, 位於北方的匈奴又時常入侵, 因此, 各個國家開始修築彼此之間的長城, 秦, 趙, 及燕國也在北方的邊境修築長城, 抵禦不時入侵的匈奴
(戰國時代各國的形勢)
公元前221年, 秦始皇一統各國, 並且對北方及南方的部族征討, 建立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帝國, 為了有利於國家的統一, 秦始皇將戰國時代各國間的長城拆毀, 為了嚴防北方的匈奴進犯, 他也開始將戰國時代秦, 趙, 燕國的長城重修, 並將其連接, 形成一條西起臨洮, 東迄遼東, 擁有一萬華里以上建築工事, 自此,. 長城有了”萬里長城”的稱號
(秦長城的位置圖)
西漢建立, 定都長安, 直到漢武帝時期討伐匈奴前, 匈奴一直是西漢的重大外患, 因此, 從漢文帝時代開始, 便陸續的依邊界修築一條長達萬里的長城, 在漢武帝征討大宛國取得西域後, 繼續修築長城, 漢代的長城西起大宛國(今天中亞的塔吉克, 烏茲別克), 東迄朝鮮半島的漢代長城, 除此之外, 為了避免匈奴在在黃河河套地區的進犯, 西漢在河套地區興建了內, 外, 中三條長城, 保障城內人民的安全
東漢及短暫的晉朝過後, 北方的部族入侵中國, 晉退守南方, 而在南北朝的時期, 北方的部落突厥興起, 北朝的北齊和北周都有興築長城, 直到北周併北齊, 隋取代北周並消滅南方的陳朝, 統一中國後, 隋文帝開始在北齊和北周的長城基礎上興建隋代的長城以防禦突厥
隋長城在隋代以及唐代前期對突厥防禦十分有效,
唐高宗時期消滅了東西突厥後, 北方邊患已除, 因此唐代未修築長城, 五代時期, 因為後晉喪失了北方重鎮燕雲十六州, 使得北方門戶洞開, 因此取而代之的宋朝並未修築長城, 元與之後的清朝都是由關外進入中國統治的非漢族, 因此也沒有修築長城
中國最後一個修築長城的朝代是明朝, 明朝初期的蒙古北元(以及蒙古分裂之後的韃靼瓦剌), 及明朝後期東北的女真,是明朝的兩大外患, 因此從明太祖朱元璋
開始, 直到明神宗萬曆帝, 修築了一條西起嘉裕關, 東迄遼寧省的虎山, 綿延萬里的長城, 另外, 為了防衛明代首都北京,在北京市外興建了內外兩道長城, 其中的內長城經由密雲的司馬台與金山嶺, 懷柔的慕田裕, 通過居庸關, 與八達嶺, 是遊人最多的一段長城, 因為明代長城修築的時間距今較近, 再加上使用的材料較為耐久(使用石造材料). 因此現存的長城遺跡, 大都為明代長城,
長城都修築依地勢興建, 所以若注意前面幾張各朝代的長城位置, 可以發現長城的修築大都是在沒有山, 河天險的位置拔地而起, 若在有河流經過的地區(如黃河在山西陜西的邊界地區), 就不會興建長城
長城的材料使用是因地至宜, 在秦與漢代, 山地使用石塊, 而大漠帝區則使用泥土與蘆葦混合的材料, 明代時興建長城如前面所敘述, 則是由官府特別燒製的石磚
長城的結構分為關隘、城牆與樓台、烽燧, 關隘通常興建在地勢險組地區, 兩山之間的狹窄處或是山海之間的走廊,以慕田裕長城為例, 在關隘處就可以見到巨大的城門與城牆, 以及木製的城樓
木製的城樓大都用於軍事指揮所
另外長城上還有一些小形的城牆與樓台, 則是有抵禦阻擋的功能
長城最特別的設計就是烽燧, 為了方便傳遞情報, 從漢代開始, 每隔五里就會興建一座燃燒煙與火的風烽火台, 當敵人入侵時, 烽火台在白天燃煙, 晚上燃火, 在慕田裕長城未開放的地區可以見到當年烽火台的遺跡
長城是人類歷史上所興建最長的城牆, 有人說是唯一可以從月球上用人眼所建的人造建築, 這個觀點雖然另人存疑,但是長城的歷史價值, 已經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遺產, 因此, 明代所修築的長城也在西元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