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新的窗口: 彼得大帝
經過了七十年, 西元1682年, 年輕的彼得一世成為沙皇, 在彼得大帝之前的年代, 俄羅斯被歐洲人認為是邊陲地區, 與文化有高度發展的中歐西歐地區相比, 居住在俄羅斯的斯拉夫人, 是一群貧窮的野蠻人, 為了改變俄羅斯在歐洲國家的地位, 彼得一世決心要改變俄羅斯
改變俄羅斯的第一步, 就是要使俄羅斯擁有與中西歐國家的高度文明, 因此在即位之初, 彼得一世秘訪布蘭登堡(今天的德國南部)、荷蘭、英國和神聖羅馬帝國, 學習西歐的科學技術, 也為將來的戰爭尋找新的盟友
彼得一世深知要在經濟上強大, 俄羅斯需要有強大的貿易能力, 俄羅斯國境除了面向北的海岸線外, 從未擁有一個可供貿易的不凍港口, 放眼歐洲, 俄羅斯必須要在南方的黑海, 及北方的波羅的海尋找”窗口” 也就是港口, 因此彼得一世發動與鄂圖曼土耳其的戰爭, 爭奪在黑海的出海口, 他也發動與鄰國瑞典的戰爭, 試圖取得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雖然多此與鄂圖曼土耳其的戰爭並未取得重大的勝利, 但是與瑞典的戰爭大獲全勝, 俄羅斯與瑞典簽訂不平等條約,彼得一世取得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以及今天波羅的海三小國之一的愛沙尼亞, 在新取得的波羅的海邊興建了一座新的城市: 聖彼得堡, 並在西元1712年, 正式由莫斯科遷都聖彼得堡, 開啟了俄羅斯在聖彼得堡兩百年統治的歷史
(俄羅斯對瑞典戰爭前疆域為綠色, 在對瑞典戰勝後新取得的領土, 包括聖彼得堡與波羅的海出口為綠色斜線部份)
在對瑞典的戰爭大勝後, 彼得一世進行更大一步的改革, 他改革幣制,並開始以人徵稅(稱為人頭稅), 實行募兵制, 持續伊凡四世在集中王權上的努力, 銷減俄羅斯貴族的權力, 建立協助沙皇統治的元老院, 將權力集中在統治者及元老院上, 西元1721年, 他引入中西歐國家統治方式, 取消沙皇稱號, 稱自己為俄羅斯皇帝, 建立俄羅斯帝國
彼得一世統治俄羅斯的時期, 俄羅斯從根開始有了劇烈的變化, 俄羅斯搖身一變成為一個歐洲的強國, 成為接下來的凱撒琳大帝向外擴張的基礎, 因此, 彼得一世被後世稱為彼得大帝
武功卓越的女皇帝: 凱撒琳大帝
歐洲的皇族彼此之間經常通婚, 以保存王室的血統, 凱撒琳大帝原名 蘇非亞··弗雷德里卡, 她是德國普魯士王國的貴族, 1744年被當時的俄國皇帝選為年輕的皇太子彼得三世之妻, 來到俄國之後, 她改名凱撒琳, 並努力的學習俄語,在彼得三世即位後, 凱撒琳成為皇后, 但因為之後失寵, 在西元1762年, 她發動宮庭政變即位成為皇帝, 稱為凱撒琳大帝
凱撒琳大帝即位後, 繼續彼得大帝對內的改革, 因為他來自西方, 他瞭解中西歐國家依法治國, 是使俄羅斯強大的良方, 因此她與許多有名的法國哲學家交往密切, 比如說伏爾泰、狄德羅, 他制定了許多的法律, 實行開明專制, 嚴厲的法治主義, 修改中央與地方的司法與立法制度,
對外的部份, 凱撒琳一世在西元1768年發動對南方的強國鄂圖曼土耳其的戰爭, 她與鄂圖曼土耳其的戰爭中佔領了黑海的出海口克里米亞半島, 並向西推進到巴爾幹半島, 在她的攻擊下, 土耳其不再是東歐的強國, 她並與盟國普魯士合作, 東西夾擊波蘭, 經過三次的瓜分, 波蘭王國被消滅
在凱撒琳一世之後, 俄羅斯連續攻擊鄂圖曼土耳其與波蘭, 俄羅斯已經成為東歐地區最強大的國家 , 凱撒琳一世於是與彼得大帝並列, 被後世稱為凱撒琳大帝
歐洲的共主 亞歷山大一世
西元1789年, 法國民眾攻入巴士底監獄, 把當時的國王路易十六世送上斷頭台, 建立法蘭西第一共和, 稱為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後, 其他的歐洲國家害怕革命風潮延燒, 於是組成反法同盟與法國作戰, 拿破崙就是出生在這樣的一個時代, 取得軍權, 帶兵與反法同盟的國家作戰, 打敗其他國家取得勝利, 西元1804年, 拿破崙修改法蘭西第一共和的憲法,自行稱帝, 建立法蘭西帝國, 這時候的法國, 在歐洲的勢力西起西班牙葡萄牙, 東迄德國和義大利, 與當時稱霸東歐的俄羅斯帝國相接
(1812年戰爭前法國和俄國的勢力圖)
為了在海上封鎖英國的勢力, 拿破崙提出大陸封鎖的政策, 並在法國的同盟國中實行, 俄羅斯因為自身的利益拒絕實行, 造成俄法之間的關係破裂, 西元1812年, 拿破崙揮軍向俄羅斯邁進, 因為俄羅斯距離法國遙遠, 法軍必須將戰線拉長, 戰爭的初期, 法軍捷捷勝利, 當時的俄羅斯沙皇將軍隊撤出莫斯卡, 移至聖彼得堡, 戰爭開始於1812年夏天, 法軍很快地在夏末秋初的九月攻陷莫斯科,
然而俄羅斯的軍隊使用的是”堅閉清野”的戰略, 他們撤退時將所有的物資全數燒盡, 來到莫斯科的法軍於是無法取得任何糧食和補給,他們撤退時將所有的物資全數燒盡, 來到莫斯科的法軍於是無法取得任何糧食和補給, 再加上冬天即將來臨, 不熟悉寒冷天氣下作戰的法軍很快的不適應當地環境, 此時俄羅斯軍隊開始反攻, 法軍節節戰敗, 撤退回巴黎, 回到巴黎的軍隊數目,. 只剩出發時的二十分之一(出發時是六十萬大軍, 而回到巴黎只剩下三萬軍隊)
俄羅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在這場1812年的俄法戰爭戰場上的勝利, 被之後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寫成著名著作: 戰爭與和平, 另外, 音樂家柴可夫斯基也以此寫出一八一二年序曲的偉大音樂作品
(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
1812年的戰爭勝利後, 亞歷山大一世率軍西征, 趁勝追擊, 佔領所有被法軍侵佔的領土,
最後在1814年, 亞歷山大的軍隊進入巴黎, 在這場戰爭裡, 亞歷山大一世沙皇成為歐洲的救星, 回到首都聖彼得堡, 亞歷山大一世在Palace Square興建了一座巨大石柱, 在石柱下閱兵, 接受民眾夾道歡迎, 慶祝俄法戰爭的勝利, 戰後俄羅斯成立神聖同盟, 歐洲國家以亞歷山大一世為歐洲的共主, 俄羅斯帝國這時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
(在聖彼得堡, 由亞歷山大一世興建慶祝對抗拿破崙戰爭勝利的石柱)
橫貫歐亞, 放眼遠東: 亞歷山大三世
自十七世計開始, 俄羅斯便有許多探險家, 來到東方, 在遠東尋找出海口, 沙皇伊凡四世的年代, 許多俄羅斯人便移民到東方,
在中國北部的邊界經商, 西元中國清朝康熙皇帝對俄國發動戰爭, 戰後西元1689年, 簽訂尼布楚條約, 西以額爾古納河, 東以外興安嶺為界, 國界北方為俄羅斯帝國, 國界南方為大清帝國, 尼布楚條約的簽訂, 為中國及俄羅斯帶來兩百年的和平, 然而俄羅斯人普遍認為, 這是一紙不平等的條約, 將俄羅斯人逐出黑龍江流域, 喪失了黑龍江的出海口
(位於葉卡捷琳堡的亞歷山大三世雕像)
西元1858年, 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即位期間, 趁中國與英法聯軍作戰之際, 在中國東北駐軍, 與清朝在黑龍江的守軍將軍奕山簽訂璦琿條約, 條約中清朝將黑龍江以北的土地割讓與俄羅斯帝國, 兩年後, 西元1860年, 中國與英法聯軍第二次作戰, 戰敗簽訂中英中法北京條約, 俄羅斯邀功, 與清朝政府簽訂中俄北京條約, 在中俄北京條約中, 俄羅斯進一步取得了烏蘇里江以東的領土, 也得到了海蔘威(俄國人稱為符拉迪沃斯托克 Vladivostok)這個遠東的不凍港, 得到了太平洋的出海口
(中俄在遠東邊界的變化)
(中俄北京條約原文, 目前典藏在台北的故宮博物院)
西元1881年, 俄羅斯皇帝亞歷山大三世即位, 亞歷山大三世很重視俄羅斯的經濟發展。俄羅斯開始高速大規模的工業化。在亞歷山大三世期間,俄羅斯的經濟發展達到一個頂峰,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國。為了經濟上的發展, 加強對遠東地區的控制, 亞歷山大三世興建連通歐亞的陸橋: 西伯利亞鐵路, 詳細關於西伯利亞鐵路的介紹,
請參考之後的遊記介紹
(西伯利亞鐵路)
但是由于俄羅斯上層統治集團推行的中央集權, 限制民眾思想的種種措施,嚴重阻礙了教育普及,加速社會階層對立,為最後通過暴力革命手段和內戰推動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埋下了伏筆
二月革命: 尼古拉二世
亞歷山大三世死後, 尼古拉二世即位, 這時的俄羅斯社會充滿著矛盾,
高度工業化的俄羅斯雖然強大, 但是社會中充滿了被解放的貧窮農民, 再加上亞歷山大三世限制民眾的思想, 以及歐洲的民主國家思潮襲捲俄羅斯, 造成國內的抗爭不斷
(尼古拉二世)
西元1914年尼古拉二世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歐洲戰場迎戰德國, 奧匈帝國, 與鄂圖曼土耳其, 然而戰事不順, 屢戰屢敗, 國內又發生飢荒, 造成國內民眾反彈聲浪四起, 此時位於首都聖彼得堡的將士倒革, 與民眾一起抗爭, 率軍親征的尼古拉二世回國後無法阻擋被要求退位的聲浪, 西元1917年3月8日, 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 稱為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結束了兩百五十年的羅曼諾夫王朝的歷史, 也為俄羅斯帝國的統治畫上句點
No comments :
Post a Comment